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各种迅速发展的病变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以急性换气功能障碍所致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吸入空气时氧分压≤60mmHg(1mmHg=0.133kPa)和(或)二氧化碳分压≥50mmHg。急性呼吸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和提高急救质量,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配合使用先进的院前急救仪器设备,可为院前治疗救护赢得宝贵时间,对查明病因、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转运前的准备
1.1 病情评估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病人的意识、呼吸、循环等情况,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畅的呼吸道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的必要条件。重症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意识不清的病人,咽部肌肉失去正常的肌肉张力,软组织松弛、舌根后坠均可阻塞上呼吸道,予以紧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给予急救转运呼吸机辅助呼吸。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胸廓起伏幅度、面色、口唇、肢端温度等。如病人血氧饱和度低,检查呼吸机管道是否脱落、气道是否痰液阻塞,及时清除气道及口腔分泌物,以保持气道通畅。
1.3 做好沟通 病人经过现场的初步处置后应尽快转运至最近的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危重病人病情复杂,加上病情不稳定,转运途中医疗设备和人员不足等困难致使危重病人在转运途中危险事件发生率极高。转运前应充分与家属沟通,告知途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转运。
2 转运中的注意事项
2.1 呼吸机管路 一旦急救转运呼吸机管路出现问题病人会出现缺氧症状,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面色、口唇发绀等,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由于车辆颠簸及病人烦躁可增加途中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导致管道脱落、打折,护士应定时检查管路连接是否通畅。
2.2 气道管理 对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的病人做好气道管理是转运途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车辆的颠簸易致痰液涌出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护士在途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吸痰。清醒病人必要时给予半卧位或端坐位。
2.3 严格无菌操作,做好职业防护 由于急救车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很容易忽略无菌问题。急救车作为接送病人的交通工具,与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车内空间小、人员多,一些侵入性操作需在车内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抢救的成败。尤其是开放气道管理的病人,护士稍有疏忽都可能加重病人感染。因此,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
2.4 做好心理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由于缺氧和呼吸困难,用力呼吸已不能满足用氧需要时病人会感到受到死亡的极大威胁,产生濒死感。随着呼吸困难的加重或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的进行,影响了病人与他人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所表达的愿望得不到很好理解和满足时病人会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因此,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应多与其交谈,了解病人心理动态,以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同时在家属的配合下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转运后的机器维护
病人转运至医院后应及时对便携式呼吸机进行终末消毒,预防感染。检查呼吸机的状态,如氧气是否充足、各管道是否连接紧密等,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4 小结
院前急救与转运是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也是抢救病人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便携式急救转运呼吸机因其使用简单、安全、高效、稳定、体积小、重量轻,在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急救、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呼吸机转运病人风险大,可以增加病人致死率的系数,同时增加实施救治难度。随着便携式呼吸机的逐渐推广应用,对急救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病人安全转运的前提,急诊科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程序,使用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